临沂市“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ewin棋牌

 临沂市“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ewin棋牌
索引号 1378085680/jyj/2022-0000016 公开目录 其他文件
发布机构 临沂市教育局 发布日期 2018-01-03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文号
标  题 临沂市“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临沂市“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为深入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为大美新临沂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根据《临沂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临沂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行动计划(2011-2020年)》,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

(一)发展基础

“十二五”时期,我市以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深化教育改革,加大教育投入,加快教育发展,全市教育综合实力和整体水平实现新跨越,为“十三五”时期教育科学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提前完成第一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5年,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1%,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为100%,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7%,全市11个县区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评估认定。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初见成效。全市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不断提高。继续教育稳步发展,为建设学习型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教育综合改革深入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全面实施;德育综合改革稳步推进,开设“问题导向中学德育课程”;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市教育局与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共建全国“基础教育课程综合改革示范实验区”;“语文主题学习”实验试点工作有序推进;“体育艺术2 1”工程扎实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深入推进。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办学,公办与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教育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

教育保障能力不断增强。教育经费投入不断加大,2011年至2015年,全市公共财政教育支出487亿元,年均增加15.56亿元。2015年全市财政教育支出达128.24亿元,占财政支出的24.04%。比2010年增长1.3个百分点。各级各类学校生均经费稳步提高。学校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增强。信息化进程稳步推进。依法治教推进步伐不断加快,启动学校章程建设,推动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成立市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统筹指导全市教育督导工作。教育教学管理水平逐步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更加健全,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

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十二五”期间,全市中职招生总数188635人,毕业生数133676人,全市中职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96%以上,专业对口率为89.22%。职业教育平均每年为社会培训十多万名城乡劳动力。高等教育加快发展,科研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产学研结合更加紧密,专业型人才输出数量不断增加,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二)面临形势。“十三五”时期是我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走在前列的决胜阶段,也是完成国家、省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和临沂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行动计划目标的攻坚时期,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实现教育现代化任务艰巨。

  从临沂全局看,未来五年我市要实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走在前列的宏伟目标,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亟需优先发展教育,构建现代教育体系,提升教育竞争力。同时,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新要求: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新兴产业,形成新的发展模式,加快新旧发展动力转换需要通过创新发展教育,优化人才结构,提高劳动者素质,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新型城镇化建设、人口生育政策调整、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对我省教育供给提出新的要求;人民群众对高质量、多元化教育的需求日益增长,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已成为新时期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中共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以及市委、市政府关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新决策新部署新要求,迫切需要创新教育扶贫新思路新办法,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迫切需要发挥教育的文化传承创新作用,增强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

  从教育领域看,当今国际和国内教育正经历着革命性变化,教育理念、内容、方法和模式不断更新,现代信息技术、互联网正促使学校形态、学习方式和组织方式发生深刻变革。我市教育发展虽然取得了显著成就,但还面临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与人民群众需求之间的矛盾仍然突出,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程度需要进一步提高,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存在体制机制障碍,教师结构不够合理,教育投入不能满足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教育整体发展水平与省内先进地市相比还有差距。同时,各级各类教育发展问题仍然突出,基础教育城乡、区域、校际间发展不均衡,教育公平程度有待提高;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亟待完善;高等教育结构不够合理,特色不够鲜明,高水平大学和学科缺乏,人才培养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不高;终身学习体系还不完善,人力资源开发水平有待提升。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为引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多样教育资源日益增长的需求,实现临沂由教育大市向教育强市的战略性转变,为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二)基本原则

育人为本,提升质量。坚持以质为先,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坚持立德树人,能力为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作为重点任务贯彻到国民教育全过程,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建立并完善科学的教育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

深化改革,激发活力。统筹谋划全市教育系统内外、各级各类教育的改革任务,全面实施教育综合改革,着力破解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办学活力。加强教育系统内外协作配合,凝聚共识,形成合力,推动教育改革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

协调发展,服务发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服务和引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加大教育结构调整力度,完善教育体系。发展普惠性学前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以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突破口,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布局,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推进全民继续教育,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稳步发展学历继续教育。办好特殊教育和网络教育。增强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精专人才。

依法治教,促进公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及教育法律法规,完善教育法规规章制度体系,遵循教育规律和法治原则,坚持以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推动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强化政府提供教育公共服务的职责,以标准化、均等化为重要抓手,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提高教育保障水平,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和校际差距。加大对困难学生经济资助力度。解决好流动儿童、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利,促进教育公平。

(三)主要目标

2020年,全面完成临沂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行动计划目标任务,各级各类教育质量全面提高,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全面提高,人民群众教育满意度全面提高,教育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建成学习型社会和人力资源强市。

教育普及水平全面提高。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5%以上。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入学率保持在100%以上,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8%。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8%。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基本完善。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年参与率达到70%,形成更加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

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推进。全面落实教育投入政策,为各级各类教育均衡发展提供资金保障。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办学条件改造覆盖面100%。优化学校布局,解决好中小学“大班额”问题。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民办教育健康发展。困难家庭学生资助体系更加健全。

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扩增,基本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质量、多样化教育的需求。师资队伍整体水平明显提高,幼儿园和小学专任教师具有大专以上学历比例达到11% 100%;初中专任教师本科以上率达87%;高中专任教师本科以上率达 97%,其中研究生学历(含硕士以上学位)达5%以上;中等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60%以上;高等学校教师学历层次结构进一步优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培植一批特色鲜明的职业院校。学生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健康素质和公民意识全面提高,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就业能力进一步增强。

依法治教全面推进。教育法规规章体系进一步健全,教育法律实施监督体系更加完善。进一步简政放权,大力推进管办评分离,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新型关系。落实学校办学主体地位,健全学校自主发展、自我约束的运行机制。推进教育评价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建立健全政府、学校、专业机构和社会组织等多元参与的教育评价体系。教育督导制度进一步完善。

服务发展能力全面增强。教育结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基本满足现代化建设的人才需要。科教融合、协同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教育在创新驱动战略中作用更加凸显,推动学习型社会和创新型社会的形成。教育在文化建设中的地位更加突出,引领社会风尚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促进全市人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进一步提高。

 

2020年临沂教育事业发展主要指标

指标

2015

2018

2020

1.学前三年教育

幼儿在园人数(万人)

毛入园率

35.7

81%

36.5

85%

38

85%以上

2.九年义务教育

在校生(万人)

巩固率

123.3

97.5%

140.66

97.8%

141.55

98%

3.普通高中教育

在校生(万人)

毛入学率

17.9

53.3%

16.34

48.8%

19.65

49%

4.职业教育

在学总规模(万人)

中等职业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

 

11

0.6

 

13.5

1

 

18.25

1.2

5.高等教育

在学总规模(万人)

毛入学率

226

45%

234

48%

240

50%以上

6.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年参与率

60%

65%

70%

7.新增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年)

14

14.5

15

8.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10.5

11.2

12

三、主要发展任务

(一)深化教育综合改革

1.全面深化德育课程改革

建立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体系。把立德树人作为各级各类学校的根本任务,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遵循不同年龄阶段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和德育工作规律,明确和规范各教育阶段的德育目标,实现德育整体性与阶段性、现实性与导向性的统一。发挥学校在德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建立学校、学生家长及社会各方面沟通与合作机制,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紧密配合的德育网络。完善家长委员会制度。积极开展校外德育实践活动,完善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机制,规范校外德育实践工作。加强实践教育基地建设,支持各县区至少建成1处综合性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积极开发学生社会实践教育课程。绘制全市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版图,探索开展研学旅行工作。完善社会实践活动基地认证制度。建立学校和社会实践基地双向评价制度。委托社会机构开展青少年校外教育基地遴选认定工作试点。推动各县区建立学生社会实践安全责任保障机制。

构建学段衔接、学科融通的德育课程体系。以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公民人格为重点,一体化构建中小学德育内容体系。整合中小学德育课程资源,促进国家、地方和学校德育课程的有机统一,提高主题课程和社会实践活动课程比例。发挥省、市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优势,突出儒学文化品牌,形成临沂学生德育特色。强化全科育人功能,将德育目标融入各学科课程,促进德育和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建立学段衔接的课程体系。加大德育课程整合力度,积极拓宽德育途径,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增强德育课程实施效果。建设学科德育课程资源库。成立德育名师工作室,打造一批市级学科德育精品课程。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到2020年,创建3所国家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10所山东省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50所临沂市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成立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咨询委员会。强化文化育人功能。鼓励各县区、各学校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资源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建设现代学校文化。加强校园文化育人,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工作,每年创建市级文明校园100所。

改进学生德育评价方式和评价机制。建立由教育行政部门、团委、妇联、学校、社会各界和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中小学德育工作评价机制,每学期对学校德育工作进行督导检查。建立德育工作监测和公告制度。将社区、校外实践基地的德育工作纳入评价范围。完善中小学生德育评价指标体系,建立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相统一的学生德育评价体系,建立学生成长档案。改进德育评价方式。

全面提升教师的德育意识和德育能力。推行全员育人导师制、“一岗双责”、班教导会等制度。深入开展“十万教师百万家庭连心育人”工作。在教师工作考核中强化育人业绩的考核。提高学科教师的德育能力。建立教师全员德育工作培训制度。各县区成立工作室,建立学科教师德育教研制度。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建立新任、在岗、骨干班主任梯队培养模式。制定《中小学班主任校本培训指导意见》,建立班主任校本培训制度。推动提高班主任津贴标准。成立市“优秀班主任工作室”,每2年评选一次“优秀班主任”。成立学生成长指导中心。

专栏1:德育一体化改革行动计划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将中小学德育课程、学科课程、传统文化课程和实践活动课程进行“四位一体”规划与设计,突出“一体化”和“适应性”要求,纵向上统筹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各学段,德育目标、德育内容系统化设计,实现学段之间的有机衔接;横向上统筹各学科和校内外各项实践活动,挖掘学科和实践活动的德育因素,实现全科育人。从浅及深、从小到大、由近及远、梯次推进、系统衔接,使德育目标有序渐进、德育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形成各学段纵向衔接、各学科横向融通、课内外深度融合、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成长规律的一体化德育课程实施体系。

2.推进学校管理体制改革

依法保障学校自主办学。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明确职责权限,完善教育分级管理体制。综合运用法律、政策、规划、财政拨款、标准、信息服务和必要的行政措施,监督和规范学校办学。创新提供公共教育服务方式,健全政府购买教育服务机制。严格控制各类项目评审、教育评估、人才评价和检查事项。培育高资质、高信誉的第三方专业教育服务机构,探索向社会专业机构购买服务的机制,提高公共教育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完善中小学校管理制度。依法制定具有各自特色的学校章程。加强学校规划和日常管理制度建设。实行校务会议制度,加强教职工代表大会、学生代表大会建设。完善教师管理制度,依法保障教师享有各项法定权利。学生管理制度应当体现公平公正和育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基本权利、人格尊严。健全校内外民主监督机制,完善校务信息公开制度,逐步建立健全班级、年级和学校三级家长委员会制度。

推进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根据省统一安排部署,扎实推进取消学校和校长行政级别,建立健全校长选聘机制,建立校长任期交流制度、校长职级薪酬等制度。改进完善教师评价考核标准和绩效工资分配办法,向一线教师、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研究落实绩效工资总量向乡村教师倾斜政策。

全面推行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全面推行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建立健全县管教职工编制、人员经费、岗位设置、交流轮岗及校管岗位聘用、绩效工资分配、考核奖惩机制。县级机构编制部门会同财政、教育部门根据生源变化和教育教学改革需要,每3年核定一次教职工编制总量。县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根据中小学岗位设置结构比例指导标准,对县域内中小学专业技术高、中、初级岗位,分别核定岗位设置总量。县级教育部门在核定的编制和岗位总量内,按照中小学班额、师资结构、教育教学改革需要等情况具体分配到各学校,并分别向县级机构编制、财政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备案后实施。分配教职工编制和专业技术中高级岗位时,要向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倾斜。

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提高中小学教师中高级岗位设置比例,在现有标准基础上,中学高级和中级岗位比例设置上限分别提高5个百分点,小学高级和中级岗位比例设置上限分别提高7个百分点。乡村学校中、高级岗位设置比例可在规定比例上限基础上上浮12个百分点。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确保乡村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及时足额发放。

加强职业院校规范管理。落实职业院校管理基本规范,实施职业院校管理行动计划。推动职业院校以规范化为基本要求,依法治教、依法治校,更新管理理念、完善制度标准、创新运行机制、改进方法手段,全面提升招生、学籍、课程、教学、教师等方面管理水平,建立规范办学行为长效工作机制。逐步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

创新教育评价制度。引导和支持学校切实发挥教育质量保障主体作用。推行区域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制度,实施中小学课业负担监测,建立第三方评价机制。

3.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改革考试招生模式。完善义务教育学校招生办法,进一步落实义务教育免试划片就近入学制度,实行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对口招生。改革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方式,改变单独以分数为依据的招生录取办法,建立多次考试、等级表达、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机制,推进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等级和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为依据录取新生的招生模式。

改革考试评价形式和内容。完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把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为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的依据。

(二)全面提高师资队伍建设水平

围绕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要求,创新教师管理体制机制,优化教师资源配置,激发教师队伍活力,全面提高师德素养和业务能力,为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高度重视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将师德建设作为学校工作考核和办学质量评估的重要指标。加强为人师表、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教育,将师德教育贯穿教师职前职后培养培训全过程。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引导广大教师树立严谨、创新、诚信的学术风气。加强师德考核和评价,把师德考核结果作为教师聘用的重要依据。建立乡村教师荣誉制度,大力宣传和表彰优秀教师典型,努力营造尊师重教氛围。

2.优化教师资源配置

完善教师编制管理。推动和落实公办幼儿园事业单位法人登记和核定中小学教师编制工作按照“总量控制、统筹城乡、结构调整、有增有减”的原则,每3年核定一次县域内编制总量,建立县域内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总量控制、动态调整、有编即补的机制。积极推动补充乡村学校短缺学科教师。精简非教学人员,清理各类挤占中小学教师编制人员。抓好特殊教育教职工编制标准的贯彻落实。改革高校教师编制管理制度。

均衡配置教师资源。实行义务教育学区管理制度,推动紧缺学科教师学区内走教。落实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每学年教师交流轮岗的比例不低于应交流教师总数的10%2020年前,完成乡村学校校长轮换。师范生到乡村学校实习支教计划。

3.激发教师队伍活力

健全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进完善教师评价考核标准,建立向一线教师、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的绩效工资分配办法。进一步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指导中小学严格按照标准条件和程序组织开展评聘工作,确保评聘质量。建立体现职业教育规律和管理特点的职业院校绩效考核内部分配机制。创新高校用人机制,改革高校教师岗位管理制度。完善高校教师分类评价和考核制度,形成以岗位考核与绩效考核相结合的评价体系。设立高校内部教学科研和人才“特区”,探索构建灵活的教师和科研人员的聘任机制,试点建立合同制科研队伍。

保障教师合法权益和待遇。不断改善教师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依法保障教师工资待遇,实施乡村学校特级教师岗位计划,吸引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确保乡村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及时足额发放。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实行绩效工资总量向乡村教师倾斜。实施乡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工程。引导各级各类学校健全教师参与治校治学机制。完善教师人事争议处理途径,依法维护教师权益。

4.提升教师队伍素质

完善教师培养培训制度。强化师范教育,增强师范生从教能力。加强幼儿教师前瞻性培养,完善在职教师培训制度,提高幼儿教师专业水平。鼓励县(区)政府与省内师范类高校开展校地合作,联合培养培训乡村教师。实施中小学教师五年一周期不少于360学时的全员培训制度。推进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常态化、校本化。完善“双师型”教师培训制度,建立职业教育教师实践企业基地。

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力度。培养造就一支现代名师队伍。整合名优骨干教师人才资源,建立优秀人才培养长效机制,强化校长、教科研人员、教师在教育理念、教育信念、教育兴趣、教育激情、教育哲学、教育管理知识等内容的培训。依靠“教育领军人才”指导,充分发挥中小学名优教师在课堂教学、课改实验、课题研究、师资培养等方面的示范、指导和引领作用,带动全市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全面提升。

(三)均衡优质发展基础教育

1.加快发展学前教育

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落实各级政府发展学前教育责任,加快城乡幼儿园建设。将幼儿园建设纳入城乡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规划和本地区教育专项规划。科学规划幼儿园布局,加大城镇居住区配套幼儿园和农村普惠性幼儿园建设力度,改善幼儿园办园条件。开展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认定工作,引导和支持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性服务。到2020年,建立起覆盖城乡、布局合理、公益普惠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提高幼儿园管理水平。严格实行幼儿园登记注册制度和年检制度,对幼儿园办园资质、教师资格、办园行为等实施动态监管。鼓励示范性幼儿园通过举办分园、承办新园、托管薄弱园等形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推行镇村一体化管理模式,社区、农村幼儿园由乡镇(街道)中心幼儿园统一管理,推动乡镇(街道)中心幼儿园带动区域内学前教育的发展和提高。完善幼儿教师培训体系。建立继续教育学分管理制度,实行5年不少于360学时的教师全员专业培训制度。加强保育教育管理和指导。完善区域教研和园本教研制度,及时解决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的问题。深入贯彻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严禁幼儿园提前教授小学内容,防止学前教育“小学化”。

专栏2: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

    推进标准化幼儿园建设,逐年安排新建、改扩建一批幼儿园。加强幼儿园设施配备,改善幼儿园办园条件。到2017年学前教育三年入园率达到85%。普惠性学前教育基本覆盖。

2.均衡发展义务教育

加快推进“全面改薄”。在省政府统筹安排下,督促各县区按时间节点具体实施,按照“保障基本条件,满足基本需求”的原则,全面改善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改善基本办学条件和学校生活设施,办好村小学和教学点,提高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水平,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到2018年底完成“全面改薄”工程建设任务,使全市所有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整体改善,教育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

专栏3: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改善工程

全省9765所学校纳入“全面改薄”工程范围,工程资金由中央、省、市、县(市、区)共同承担。到2018年,义务教育学校教学和生活设施全部满足基本办学需要,区域、城乡义务教育差距缩小,规划县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基本达到省定基本办学条件标准。

全面实施学区制管理改革。在现有7个县区申报的19个学区制试点的基础上,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改革,以学区为单位实行小学与初中九年一贯对口招生,组建成学校发展共同体。构建小学与初中学段纵向衔接、相同学段学校间横向协作的办学模式,实现学区内教师资源、课程资源建设、设施设备等统筹配置,推进优质资源共建共享,形成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新格局。

做好随迁子女和留守儿童教育服务工作。将随迁子女纳入当地社会事业发展规划和财政保障范围,根据居住证管理办法等制度,完善随迁子女入学办法,坚持以流入地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为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提供平等公共教育服务。实施留守儿童关爱工程,依托学籍管理平台,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准确掌握留守儿童信息。整合各类青少年校外教育资源,探索开设“课后学校”。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支持农村小学和教学点专门建设或结合现有功能室设立留守儿童关爱活动室。

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全面落实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标准,开齐开足开好课程。支持学校课程开发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有序衔接的校本课程和特色课程,推进国家课程校本化。严格遵循教学基本常规,引导中小学科学有效实施教学活动。鼓励支持教师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推进高效课堂建设。整合区域内教育教学资源,加强校际交流,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与共享。通过名校办分校、委托管理、集团化办学等途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开展“减负沂蒙行”系列活动,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

3.内涵发展普通高中教育

提高普通高中管理水平。全面落实国家课程方案,规范高中课程设置,开全必修课程,丰富选修课程,实施特色高中建设计划,促进学生自主个性化发展。推行选课走班的教学模式和学分认定的教学管理制度,注重因材施教,优生优培,加强拔尖创新后备人才的培养。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构建学校特色鲜明、课程优质多样、资源开放共享、体制充满活力的普通高中教育体系,打造临沂普通高中教育品牌。

推动高中多样化发展。加强特色高中建设,推动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探索综合高中建设,深化职普融合,增强应用教学,培养具有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综合性人才。鼓励普通高中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实施联合育人,对有专业兴趣爱好和特长的普通高中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实施特色普通高中建设计划,到2020年,建成省特色普通高中10所。

深化普通高中教学改革。调整学科课程结构,减少必修内容及学分,增加选修内容及学分。全面推行“选课走班”教学组织形式,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推进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改革,引领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改进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专栏4:特色普通高中建设计划

探索区域内高中特色课程资源共建共享,推动我市高中由标准化、规范化向高质量、有特色发展,到2020年,全市形成10所全省知名、有影响力的特色普通高中。

4.切实解决城镇普通中小学“大班额”问题

把解决城镇普通中小学“大班额”问题作为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切入点和突破口,落实各级政府主体责任,用好教育资源存量,扩大教育资源增量。加大城镇学校建设力度,优化学校布局。完善教师补充机制,合理配置教师资源。创新办学模式,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专栏5:“大班额”消除计划

以县(区)为主、市级统筹,按照“一县(区)一策”,分段编制实施解决中小学大班额专项规划与方案,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加大各级政府财政投入。2017年解决中小学大班额问题取得初步成效,2018年基本消除中小学超大班额,2020年基本消除中小学大班额,建立起完善的长效防控机制。

(四)加快发展临沂特色职业教育

1.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

紧密围绕临沂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合理规划职业院校的布点和规模。扩大办学规模,按照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大体相当的要求,原则上县域内平均每30万人口规划建设1所中等职业学校,满足2020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需要。办好县级职教中心(职业中专),发挥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和社区教育的综合功能。到2018年,各县区现有公办职教中心(职业中专)全部建成省级规范化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到2020年,新设1-2所高职院校,全市建成13所省级规范化学校,建成至少5所示范校、优质特色校,培植1-2所在国内有影响力、办学特色鲜明的高水平中职学校。

对接临沂经济转型、主导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发展和商城国际化战略,建立专业设置“负面清单”、分类拨款和信息发布制度,支持特色、骨干专业发展,限制和淘汰落后、过剩专业,形成动态专业设置调整机制。建立奖补机制,推进职业院校专业分级认定和重点专业评审,实施品牌专业建设计划,重点培植60个市级品牌特色专业、10个以紧缺人才为主的市级示范性专业(点),创建8个省级中职品牌专业。

2.搭建技能型人才成长立交桥

构建开放沟通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服务全市现代产业结构体系,培养各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建立健全普职融通的教育制度,普通学校和职业学校可以交叉升学、相互转学、互认学分。支持普通高等学校与职业院校联合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建立有利于在职人员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的灵活学习制度,推进学习成果互认,促进工作实践、在职培训和学历教育互通互转。拓宽职业教育人才成长路径。

拓宽职业教育人才成长路径。争取扩大初中后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和“3 4”对口分段培养规模,继续实施和完善职业院校与本科高校“3 2”“3 4”对口分段培养模式;探索完善“文化素质专业技能”、单独招生、综合评价招生和技能拔尖人才免试等考试招生办法。

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化校企协同育人,积极推进订单培养、现代学徒制试点。推进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实施学分制试点。鼓励学生一专多能,通过鉴定考核取得多个相应工种职业资格证书。支持职业院校将职业资格标准纳入教学计划,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培养。

3.推进产教深度融合

构建校企合作动力机制。鼓励行业企业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形式举办职业教育,鼓励企业投资捐赠职业教育,鼓励企业和公办高职院校合作举办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校)。支持行业、企业与院校组建职业教育集团、专业教学联盟及形式多样的校企合作方式。支持职业院校骨干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互动交流。支持职业院校传承民族工艺和文化,鼓励民间艺人、技艺大师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参与职业教育办学。

完善职业教育行业指导机制。建立健全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教学改革和质量评价的制度。切实发挥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在教学研究、教学指导等方面的作用。实施重点行业就业准入实施情况年度报告和发布制度,建立人力资源统计、预测、供求信息发布制度。推动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共同建立教学质量内部保障体系,把行业标准和岗位要求作为质量评价的重要依据。

推动校企深度融合。鼓励院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建设专业,共同开发课程,鼓励冠名培养、订单式培养,将企业先进的生产服务标准转化为教学标准。扩大有工作经验的技术技能人才就读职业院校的规模。鼓励学校开展实习实训及其他勤工俭学活动,支持学校开展教学、技术研究和培训活动。积极创建省级校企合作一体化合作办学示范校和企业。到2020年,组建信息技术、财经、卫生等10个特色鲜明的职业教育集团,争创2个省级骨干职业教育集团。按照“13 n”模式建设3处市级综合性公共实训基地。在中职学校建设60个具有教育、培训和技能服务等多种功能的校内实训基地。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虚拟实验,支持建设1-2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实训中心。规划建立一批企业和职业院校紧密合作的技术技能积累创新平台。开展市级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改革。

(五)推动高等教育特色优质发展

加强高水平大学建设。强化科学研究与社会需求、教育需求的有效对接,提高高校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按照高水平综合性大学的建设目标,加快推进临沂大学建设,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和人才培养机制。到2020年,全日制在校生规模稳定在4万人,研究生教育在校生规模达到1200人。大力发展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临沂职业学院,逐步建成为特色鲜明、省内一流的院校。积极扶持青岛理工大学临沂校区的建设和发展。优化高等教育布局,积极引进国内外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到2020年,全市普通高等学校发展到5所,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数突破10万人。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突出人才培养核心地位。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衡量办学质量的主要标准;坚持以学生为本,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任务;坚持社会需求为导向,把是否满足社会需求作为评价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指标。深化教学改革,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定期召开“校企合作委员会”和“专业指导委员会”研讨会,研讨与优化培养方案。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教学方法与管理。以学生发展需要和学习成果为中心,探索学生自主学习模式,改革学生学习评价方式。建立完善实践教学标准和质量评价体系。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重点,加强拔尖人才培养。

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深入实施校城融合发展,完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深度融合的高校科技创新模式,提升高校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推动高校向应用技术型转变,着力培养应用型人才,增强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全面提高学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统筹市内产业、教育、科技资源,加强部门协调,发挥学校在转型发展中的主体作用,推进学校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突破口,突出地域特色和行业发展特色,制定转型发展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健全省市共建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积极参与高等教育发展与管理,增强高等学校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吸引高校毕业生到本市就业,服务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成人函授、非学历社会证书考试、社会培训等继续教育领域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的办学形式,提高适龄人口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

(六)重视特殊教育和民族教育

全面提高特殊教育普及水平。构建布局合理、学段衔接、普职融通、医教结合的特殊教育体系,推进全纳教育。实施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工程和特殊教育资源教室建设工程。扩大残疾学生随班就读规模;提高特殊教育学校招生能力,增加招生类别;为不能到校就读的重度残疾儿童少年提供送教上门或远程教育等服务。积极开展残疾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帮助残疾人提高就业创业能力。注重潜能开发和功能补偿,实施“一人一案”,推行个别化教学。加强临沂市特殊教育资源库建设。

构建医教、康教结合特殊教育服务体系。建立残疾儿童信息档案数据管理平台,形成残疾儿童筛查、检测、建档、转介、安置网络化运行机制,实现互通互联、资源共享。加强残疾儿童入学鉴定与指导。探索建立顾问医生制度等医教结合模式,对残疾儿童实施随访跟踪服务。建立医疗机构、康复机构和特殊教育学校协同的医教、康教结合工作机制,促进残疾少年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重视发展民族教育。做好我市内地青海班的教育教学和管理,推行内地民族班一对一、一对多的全员育人导师制,帮助解决学习生活困难。有序扩大内地民族班规模。继续做好对青海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对口支援工作,创新支教教师选派工作机制,采取远程培训等多种形式扩大师资培训规模。

(七)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

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将民办教育纳入教育发展总体规划,统筹学校布局结构。支持社会力量捐资、出资办学,以独立举办、共同举办等多种形式兴办教育。吸引、鼓励和支持大中型企业参与兴办教育事业,支持以资金、技术、专利等形式出资,积极探索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允许公办和民办学校相互委托管理、相互购买服务。积极开展社会力量参与公办职业院校改革建立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试点。积极探索非营利性和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管理,建立差异化的政策扶持体系。

优化民办教育发展环境。落实扶持民办教育政策措施,优化民办教育发展环境。探索灵活多样的融资方式,用于资助、奖励和支持民办学校发展。依法落实民办学校、学生、教师与公办学校、学生、教师平等的法律地位和权利,健全民办学校教师社会保障机制。进一步落实民办学校办学自主权,支持民办学校创新体制机制和育人模式,培育一批高水平、有特色的民办学校。探索推动民办教育培训机构转型与创新发展。

完善监督管理服务体系。完善民办学校法人治理结构,落实法人财产权。建立民办学校风险保证金制度和学费、财政资金监管专户制度,规范民办学校财务会计与资产管理加强对民办学校的服务与管理,依法查处违规办学行为,营造良好的民办教育形象。建立健全民办学校风险防范机制与信息公开制度,加强督导评估,探索建立准入退出机制。积极支持管理规范、特色突出的民办职业院校发展。依法做好对民办职业院校的管理与指导。

(八)重视社区教育和远程教育

大力发展社区教育。落实各级政府发展社区教育的责任,把社区教育作为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依托临沂广播电视大学成立临沂市社区大学和临沂市社区教育指导服务中心。建立以市社区大学、市社区教育指导服务中心为龙头,以县区社区教育学院为主体,以乡镇(街道)社区教育中心为骨干,村(居)社区学校为基础的全市社区教育学习培训四级教育网络。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各县()按照不低于常住人口万分之零点五的比例配备专职社区教育工作者,实施素质提升计划,促进专业化发展。建立健全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和指导专家队伍。完善社区教育学校基础设施和办学条件,积极利用“互联网”扩大社区教育覆盖面。建立社区教育发展年度报告制度。创建8所省级规范化社区学院、3所省级示范性社区学院和20个示范性乡镇社区教育中心。争创国家和省级社区教育实验区建设项目。积极推进学习型城市创建工作。

加快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充分利用好各级远程开放继续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为学习者提供方便、灵活、个性化的学习条件,面向大众提供传统文化、道德、法制、亲子、科普、技术、职业、生活、健康、安全、老年教育等教育公共服务。

(九)加强体育艺术卫生教育

提升体育工作。加强场地器材建设。依托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县达标活动,2018年前使全市学校体育艺术设施和器材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强化体验式教学活动,提高器材使用效率。实现学生校园运动和大型活动安全保险全覆盖,降低学校运动安全风险。认真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和学生健康体检,完善学生体质监测评价体系。推行多样化体育教学形式,开展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实施体育、艺术“2 1”工程,注重学生兴趣培养,努力实现“让每个学生至少掌握两项运动技能、养成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的目标。深入开展阳光体育,搭建多层次学生锻炼平台,全面实行“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和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构建以学生体育社团、俱乐部为主要平台的课外体育活动体系。学校每年举办一次阳光体育节。推进“足球进校园”工作。大力强化田径、球类、武术、体操等运动项目,逐步推广游泳进校园,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运动技能。利用3-5年时间搭建起七大联赛机制,并不断扩大项目普及范围。建立学校、县、市三级阳光体育联赛机制。健全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制度、学校体育工作自评和发展年度报告制度。到2018年,全省大中小学生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率达到90%以上。

推进美育工作。加强和改进艺术教育工作,认真落实《山东省艺术教育普及计划(20152017)》,遵循学校艺术教育特点与规律,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逐步开齐开足美育课程,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地方和校本美育课程,努力打造“一校一品、一校多品”。教育与文化等部门合作,开展高雅艺术、传统文化进课堂活动,做好学生艺术普及工作。加强学生艺术社团和艺术团体建设,每年举办一次学生人人参与的艺术节。健全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制度、中小学校美育工作自评和美育发展年度报告制度。到2020年,初步形成大中小幼美育相互衔接、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互结合、普及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促进、学校美育和社会家庭美育相互联系的现代化美育体系。

专栏6:学生艺术教育普及计划

做好艺术教育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培养100名高水平的专职骨干艺术教师。改善艺术教育教学条件,用3年时间分层次打造15所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中小学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加强学生艺术社团和艺术团体建设,支持成立800个充满活力的学生艺术社团,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平台。实现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参加至少1项艺术活动,引导每位学生至少具有1项艺术爱好、掌握1项艺术技能。

 

专栏7:临沂市学生体质提升计划

出台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建设专项规划,3年内配齐配足中小学体育教师。

加强中小学体育设施和器材建设,用3年时间,使全市中小学校体育场地器材和设施达到国家规定标准。

广泛开展富有地方特色的民间和传统体育项目。大力推进义务教育体育多样化、高中体育专项化改革。推进学生体育联赛改革。建立全省学生体质健康与监测平台,建立学生体质健康年度监测和公告制度。

制定并实施校园足球中长期发展规划,建立健全市、县、校三级足球联赛机制。健全校园足球教学、竞赛、培训、选拔及评价机制,建立师资、场地、经费等保障体系。全市重点打造100所学校成为校园足球特色学校。

健全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制度、学校体育工作自评和发展年度报告制度。到2018年,全省大中小学生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率达到90%以上。

加强卫生工作。创新学校卫生和健康教育活动形式,培养学生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有效提高学生健康素养水平。整合社会资源,完善学生健康综合管理信息平台,提升学校健康教育水平,确保学校健康教育普及率达到100%。加强中小学生近视防控工作,培养学生良好用眼习惯,提升视力健康水平,有效降低中小学生近视患病率。积极配合卫生、食药监部门,加强食品卫生、环境卫生工作,做好季节性与突发性传染病防控工作。努力创办“学生满意食堂”。加强学校卫生室建设,为600名以上学校每校调配至少一名具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卫生专业人员。

加强学校国防教育。重视开展国防教育,增强国防观念,激发爱国热情。高级中学将军事训练纳入学生实践课,规范学生军训,创新军训模式,提高军训质量。

(十)提高教育科学研究水平和服务能力

整体规划基础教育课程综合改革目标及其策略,继续与教育部课程教材中心签约共建基础教育课程综合改革示范实验区,研究制定《临沂市基础教育课程综合改革示范实验区建设三年行动规划》,制订以育人为中心的课程规划、文化建设、师资培训、评价制度和保障措施等配套制度;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突出抓好新高考背景下的课程改革机制等14个项目的实验工作,进一步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加强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各类课程及不同学科间的整合研究与实践,促进中小学学生核心素养形成。

建设适合学生发展的学校课程体系。加强学校课程领导力建设。落实《课程领导力建设项目实施方案》,全面提升学校课程实施的能力。加强教师在教学方式、选课走班、师生评价、师生关系、班级组织管理等方面的统筹设计,整体规划,提高学校课程设计能力和课堂教学创新能力。认真落实《校本课程建设推进项目实施方案》,统整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突出兴趣性、活动性、层次性和选择性,优化适应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的特色课程结构,

建设新高考背景下课程管理机制。吃透新高考“两依据一参考”精神实质,积极探索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管理、选课走班、差异教学等素质教育创新路径,促进高中学校特色化、多样化办学,着力提升高中办学质量和高中学生综合素质。

着力加强学科基地建设。及时总结和推广教学研究成果和改革经验,依托学科研究基地,定期组织由领衔学校、项目实验学校参与、专家指导的项目发展研讨会,发挥基地学校引领、辐射的作用,使之成为学科教学与研究的示范基地。

强化课题的研究和管理。结合国家教育发展形势和临沂市教育教学实际,选择与一线教学联系密切、有研究价值、有研究基础、有研究能力的小课题进行立项研究,制定《临沂市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课题选题指南》,建立规范的立项结题评审鉴定制度,保障课题成果的质量。

(十一)加强语言文字工作

制定评估进度方案,分年度完成三类城市语言文字工作评估任务,2017年完成3个县,2018年底全部完成。根据国家标准,按照一县一点的原则,通过对全市各调查点方言和地方普通话发音人进行纸笔记录、录音、摄像等方式,全面采集方言原始数据,并进行科学整理、开发和展示,采录的数据以数字化方式存入国家和省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永久保存,2020年全部完成。

(十二)推进教育国际化进程

鼓励多种形式的中外合作办学。积极鼓励职业院校与国外高校联合开展“3 2”、“3 4”国内中职贯通国外高职、本科人才培养合作办学。鼓励职业学校引进国际权威机构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培养体系,推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国家通行职业资格标准的衔接。推进高校与境外高校教师互派、学生互换。

大力发展留学事业。开展教师赴海外培训,提高教师国际化教学水平和教师素质。加强对自费留学中介服务机构的审批、规范和监管,促进自费留学市场健康发展。鼓励建设外籍人员子女学校,为外籍人员子女在临沂境内接受教育提供方便。

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支持和鼓励学校申请具有聘请外国文教专家的资格,提高中小学校外籍教师比例。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引进优秀国际课程,拓宽学生国际视野。提高办学与教师队伍、课程的国际化水平,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文化交流能力的现代化人才。

增加临沂教育国际影响力。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教育交流,鼓励中小学校与境外学校友好结对,开展课程、活动、师资、教学等交流合作。积极参与汉语国际化推广工作,选派优秀教师赴海外任教,提高临沂教育国际影响力。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教育系统党建工作

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的统一部署与要求,健全各级各类学校党的组织,切实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健全政治理论学习制度,不断提高其理论素养和思想政治素质,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市委的决策部署上来。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配齐建强党建干部队伍,逐步实行多种形式的竞争性选拔办法,加大培养培训和干部交流力度,提升学校领导班子领导改革发展的能力。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科学合理设置党组织,扩大党组织在学校的覆盖面,强化基层党组织功能,创新党组织活动内容和方法,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加强中小学和高校党建工作。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完善党建工作考评办法,认真做好教师和学生发展党员工作,强化党员管理,按照相关规定对学校党组织及时进行换届选举,加强基层党建调研工作。强化学校党建制度建设,建立行之有效的党建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制度的导向、监督和规范约束作用。加强学校党风廉政建设,建立健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宣传教育,着力强化内控机制建设,不断加强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强化学校教代会、工会、共青团、学代会等群团组织工作,加强党对群团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群团职能作用,以党群共建推动学校事业发展。

(二)全面提升依法治教能力

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完善教育法规规章制度体系。深化教育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行政审批标准化,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深入推进教育行政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度,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建全完善教育重大行政决策机制,将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作为必经环节。

加快推进依法治校。提升学校依法治理意识和水平,促进各级各类学校依法履行教育教学和管理职责。健全高校章程落实机制,加快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扎实推进中小学章程建设,健全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加强青少年学生法治教育,增强学生宪法意识、法治意识,引导学生依法维权。促进教师依法执教,构建法治校园环境。

依法健全教育督导体系。依法对中等及中等以下教育实施督导和评估监测,完善教育督导和评估监测报告发布制度。加强督学队伍建设,完善教育督学制度、督学责任区制度。

(三)实施教育精准扶贫

围绕“全面改薄惠民生,教育扶贫挖穷根”的精准扶贫思路,对教育贫困人口实施精准化扶贫,加快实施全面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农村留守儿童关爱行动计划、乡村教师支持计划、职业教育精准扶贫计划、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城乡学校结对帮扶等专项扶贫工程,保障贫困家庭子女受教育权利,全力完成教育扶贫、教育脱贫任务。

(四)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

加强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结合教育城域网提升建设,提高基础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配置水平,全面建成信息化的教学和学习环境。重点支持农村地区、贫困地区的学校信息化建设,缩小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和学校之间的数字化差距。完善临沂市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服务平台,组织开发数字课程资源,建立开放的数字教育资源开发机制,促进所有学校师生享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促进数字资源和软件工具在教育教学的广泛使用,探索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新模式,倡导网络校际协作教学和教研,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信息化体系。推进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构建基于“互联网”的职业教育数字化学习环境,建设具有适用性和普惠性的优质数字资源,推进职业教育资源跨区域、跨学校共建共享,逐步实现所有专业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促进泛在、移动、个性化学习方式的形成。围绕实验实训和顶岗实习等关键环节,持续开发虚拟仿真实训系统和仿真教学软件,推广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实时互动的远程教学,推进职业院校和区域应用服务系统与平台建设。开展职业院校信息化能力建设,全面推动职业院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升和专业发展,培养适应职业教育发展需要的“双师型”专业化教师队伍和信息化技术队伍,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教师评聘考核的重要依据。

专栏8:推进“互联网教育”发展

继续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与应用,全面实施教育云服务项目,推进全市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加快教育大数据建设与共享,发展在线教育,推动“互联网教育”教学新模式。

开展信息化领导能力和管理能力建设。完善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支撑环境建设,健全信息化管理机构和信息安全体系,加强信息化队伍建设和培养,完善教育管理系统“两级建设,五级应用”的建设与管理体系,提高信息化领导能力和管理能力,提升对信息化的支撑能力和服务水平,实现我市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

(五)保障教育经费投入

全面落实教育投入政策。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落实高中段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加大终身教育经费投入。进一步加大高等教育投入,逐步提高生均公共财政教育事业费水平。依法加强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的征收,专项用于教育事业,严格落实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按10%的比例计提教育资金和从地方分成的彩票公益金中安排一定比例用于教育的规定。

建立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机制。完善非义务教育培养成本分担机制,以学校生均培养成本为基础,考虑经济发展水平、家庭经济承受能力等综合因素,适时调整学费标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

完善教育经费使用和监管机制。各级教育部门建立完善教育经费监督管理制度,对教育经费管理及使用效益情况进行监督。建立高校预算管理机制,稳步推进预算公开和财务公开。支持高校在校内二级单位试点相对独立的综合预算管理。落实高校总会计师制度,提升高校经费使用和资产管理专业化水平。实施教育经费投入及使用绩效考评、责任追究机制。完善教育经费执行情况分析报告制度,全面推行财务信息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六)维护校园安全稳定

创新校园安全管理,深化平安校园建设。加强学生安全法制教育,建立完善校园安全综合防控体系。加强学校安全形势分析研判,建立完善教育舆情处置和通报工作制度。加强教育系统稳定风险评估和监测,完善学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加强防灾减灾教育和能力建设。加强校园网络管理,建立数字化校园安全监管系统。强化校园安防设施建设。加强中小学校园校舍校车安全工作。市县(区)财政按规定将学校安全风险防控经费纳入一般公共预算,保障学校安全工作规范、有序开展。

(七)加强组织实施

强化组织领导。成立临沂市“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实施领导小组,由市领导担任组长,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扎实、有序、高效地推进规划的实施和教育综合改革各项重点任务。明确责任分工,对提出的目标任务进行分解,落实责任,明确分工。相关责任部门负责制订实施方案和配套政策,制订改革和发展重点任务的时间表、路线图并向社会公布。加强监测评估。组织对规划实施情况的中期评估和跟踪监测。建立政府和第三方专业机构评估相结合的多元评估机制,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完善规划实施工作的政策和制度安排。主动接受家长、社会、媒体参与规划实施的监督。注重宣传总结。加大教育宣传力度,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增强教育改革发展的共识与合力,努力为“十三五”教育规划实施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关闭
分享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