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市“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ewin棋牌

 临沂市“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ewin棋牌
索引号 1585729837/jyj/2021-0000016 公开目录 专项、区域规划
发布机构 临沂市教育局 发布日期 2011-02-28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文号
标  题 临沂市“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临沂市“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十一五”以来,临沂教育事业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和省教育厅的指导下,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全市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各项目标任务提前完成。全市基本普及15年基础教育,基本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初步形成了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教育总体水平整体提升,为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做出了应有贡献。

“十二五”时期(2011--2015),是我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在山东东南部率先崛起的关键时期。根据省、市统一部署,编制和实施符合我市市情、顺应时代要求、反映全市人民愿望的《临沂市“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对于指导全市在今后五年抓住机遇,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进一步推动我市各级各类教育健康、快速、持续、协调发展,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具有重大意义。

一、“十一五”期间我市教育事业发展成就回顾

“十一五”期间,我市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不断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大力支持帮助下,全市教育系统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巩固、规范、深化、发展、提高”的工作方针,积极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推进全市教育优质化、城乡教育均衡化、教育初步现代化建设,大力加强党的建设、队伍建设、行风建设,各级各类教育健康持续发展,教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2009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临沂视察工作,深入中小学校、职业教育学校进行调研,对临沂教育事业发展给予了充分肯定。

(一)各级各类教育健康协调发展

学前教育:2010年,全市共有幼儿园2184所,较2005年(下同)增加359所;在园幼儿26.05万人,增加13.58万人;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持续增长,由2005年的50.6%提高到2010年的60%。2010年,全市省级示范幼儿园达到57处,比2005年增加33处,建成省十佳幼儿园2处。

九年义务教育:2010年,全市有小学1639所,比2005年减少366所;在校生74.29万人,比2005年增加1.96万人;适龄儿童入学率始终保持在99.8%以上,2010年达到100%;初中304所,比2005年减少36所,在校生39.22万人,比2005年减少6.53万人,2010年小学毕业生升初中率达到100%;特殊教育学校保持在15所,在校生3568人,比2005年增加1246人,残疾儿童入学率保持在95%以上。

普通高中教育:2010年,全市普通高中学校51所,比2005年减少46所;在校生15.74万人,比2005年减少7.36万人。初中毕业生升入普通高中升学率为51.12%,比2005年提高8.46个百分点。2006年以来,全市共为普通高等学校输送大中专人才共计30.46万人。

中等职业教育:2010年,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有66所,比2005年减少25所,在校生9.17万人,比2005年增加2.79万人。普通高中在校生与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比例为6:4。各类中等职业教育为经济社会各个领域输送人才40余万人,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率达98%以上,成人培训总量突破280万人次,培训农村科技教育骨干 30 万人次,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80万人次。

高等教育:2008年,将临沂广播电视大学、临沂市职业中专、临沂商业学校、临沂经济学校等四处学校合并,搬迁至原临沂双月园学校,成功组建临沂职业学院。2010年在临沂师范学院的基础上组建成立临沂大学,获得教育部批准,掀开了临沂高等教育发展的新篇章。2010年,驻地全日制高等院校由2005年的2所增加至3所;在校生5.62万人,比2005年增加1.21万人。“十一五”期间,全市普通高等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培养本、专科毕业生68161人。

(二)教育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有力地促进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一是加大中小学布局调整。2006年以来,全市撤销合并普通中小学校412处,学校布局进一步优化;2007年,投资近2亿元,在经济开发区新建临沂一中分校,有效缓解了普通高中入学高峰;2008年,完成临沂二中与临沂师范学院商学院、市特教中心与河东区天使学校资产置换,使办学条件得以极大提升,优质教育资源得以扩充。编制了《临沂城区教育发展规划》,2010年,在北城新区新建13处中小学,总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解决了近3万名学生的入学问题;罗庄区、河东区、经济开发区新建7所中小学,有效缓解了临沂城区就学压力。

二是大力推进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根据《山东省普通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全面实施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到2010年,全市兰山区、罗庄区、临沭县三个县区被评为“山东省教育工作示范县”,全市省级规范化学校达到141处,比2005年增加107处;省级教学示范学校57处,比2005年增加46处。

三是大力推进危房改造和校舍安全工程。2006年以来,全市累计投入资金7.5亿元,完成中小学危房改造项目1708个,新建校舍100万平方米,维修加固校舍40万平方米,消除危房123万平方米(其中d级危房55万平方米)。筹集资金5亿元用于校舍安全工程建设,维修加固校舍及重建校舍项目394个,建筑面积41.4万平方米,逐步把学校打造为最安全的地方。

四是积极做好农村中小学“211”工程和农村初中工程。农村中小学“两热一暖一改”即为农村中小学提供热水、热饭、取暖、改厕工程。全市累计投资1227万元,兰山区4个取暖项目和罗庄区、蒙阴县、临沭县22个改厕试点项目顺利完成。重视做好了“农村初中工程”项目,全市投入7643万元,新建校舍总面积7.6万平方米,改善了农村中小学师生学习生活条件。

五是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工程。制定《临沂市教育信息化建设三年规划方案》、《临沂市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实施方案》,2006年以来,全市落实资金3.1亿元,为2000多所中小学学校配备计算机7.6万台,装备多媒体教室7000余口,计算机网络教室1600余口,卫星教学接收系统1419套,210所学校实现“班班通”,资源库容量达到69.99万g,全市教育城域网基本建成,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城乡共享,促进了教育均衡发展。

六是大力推进农村中小学仪器更新工程。制定全市农村中小学和特殊教育学校仪器更新三年规划,从2008年起,按照省市县5:2:3的比例落实配套资金,投资1.38亿元,为全市农村中小学和特殊教育学校配备教学仪器设备,使全市100%的特校、80%的农村初中、70%的乡镇中心小学、30%的联小教学仪器设备基本达到了国家标准,广大农村中小学和特教教学仪器配备得到了整体提升。

七是大力推进课桌凳更新工程。2006年,筹集资金1841.8万元,完成农村义务教育学校课桌凳更新25.5万单人套,为广大中小学生提供了安全整洁的学习成长环境。

(三)队伍及机构建设成效显著

队伍建设。教干教师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管理的体制基本理顺,全市除蒙阴县及临沂临港经济开发区外,其他县区全部将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全额纳入县区本级财政预算,实现了县域内教师工资统一标准发放,教师工资全部超过省定最低标准。深入推进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制度改革,全部落实教师资格认定制度,新教师补充机制已基本形成。教师队伍结构明显优化,教育理念不断更新,教师队伍素质明显提高,到2010年,全市有专任教师91099人,比2005年增加2809人;小学、初中、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的99.66%、99.64%、96.35%,分别比2005年提高0.24%、0.64%、12.04%。

加大名师、名校长培养力度。2006年以来,全市培养国家级骨干教师86人,齐鲁名师5人,第二期齐鲁名师建设工程人选9人、齐鲁名校长建设工程人选8人,齐鲁名师名校长总人数位列全省第一;6人当选为山东省年度教育创新人物、5名教师获提名奖;3名教育工作者被评为首批全市十名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省特级教师163人,省级教学能手680人。

教研科研队伍建设得到加强,课题管理更加科学、规范,一批科研课题在省内外产生较大影响,有力的带动了全市教育质量不断提高。

机构建设。成立了财务结算中心、组建了副县级建制的教育科学研究中心、成立了学校安全管理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中心,并理顺了管理体制,完善了相关制度,调整充实了市教育局党委领导班子,中层干部实行竞争上岗,激发了内部活力。

(四)教育经费稳步增长

“十一五”期间,我市教育经费投入稳步增长。教育经费总投入230亿元,年均增长率达到13.41%,其中,预算内教育经费投入达到170亿元,年均增长率达8.5%,教育费附加达到13亿,年均增长率达到18.6%。为全市教育快速、健康、稳定、协调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持。

(五)素质教育深入推进

全面加强德育建设。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出台了相关措施,全市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呈现新局面。2008年,临沂市教育局被评为“全国末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单位”。

全面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市中小学不断深化教育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改革,加强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建设,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得到有效开发、利用。深化中考招生制度改革,对考试内容、考试方式进行重大调整,引导学校更加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开展了课堂教学效益年活动,以课堂为主阵地,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深入开展艺体、卫生、科技教育等工作,组织实施了“蓓蕾”读书工程,举办了各类艺术节、科技节、中学生运动会等活动。科技创新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国防教育、安全教育等纳入学校常规工作范畴。广泛开展“素质教育家校行”系列活动,成立了家庭教育指导中心,构建了家长学校课程体系,实现了家庭教育课程化。2009年成功承办了全省素质教育论坛。推进素质教育的工作经验多次在全省会议上进行介绍和推广。

(六)党的建设、教育行风建设等呈现新局面

不断加强教育系统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党员队伍不断壮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严格落实了党风廉政责任制。坚持依法治教,督政与督学有机结合,不断加大教育督导力度,有力地推进了教育各项工作落实。深入实施教育招生考试“阳光工程”,国家教育招生考试工作体系不断完善,有力地促进了教育公平。认真做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提案办理工作,满意度98%以上。大力实施政务公开和校务公开,严格制止教育乱收费。工会、团委等在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以及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等方面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配合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工作,开展了“建设文明校园,争做文明师生”等系列活动,圆满完成了市委市政府部署的创城任务。强化教育宣传,举办了历年的庆祝教师节活动,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逐步形成。高度重视校园安全工作,健全工作机构,明确工作责任,完善管理制度,狠抓工作落实,确保了全市教育系统安全稳定。

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为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教育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得到了充分体现。同时,教育事业的进步又为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实现自身新一轮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十一五”期间我市教育工作取得了较大成就,但仍存在一些矛盾和不足,主要体现在:我市教育发展与经济文化强市建设对各类人才的需求还不相适应;教育体制机制还不够完善,教育投入相对不足;教育理念相对落后,人才培养模式还不适应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需要;城乡特别是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相对滞后,义务教育发展仍不均衡;职业教育基础能力相对薄弱;高等教育特色不够鲜明;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素质教育水平与质量有待提升等。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是“十二五”时期教育事业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二、“十二五”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和人才强市战略,坚持“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工作方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以办公平质优、群众满意的教育为宗旨,全面推进教育内涵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建设人力强市;以实现教育基本现代化为总抓手,统筹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构建以学习型社会为标志的终身教育体系;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教育公平,增强教育发展后劲,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经济文化强市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二)总体目标

到2015年,建成与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各级各类教育相互衔接和沟通,保障机制健全、运行机制灵活、规模适当、结构合理、功能完善、均衡发展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构建规模与效益相统一、科学布局与实际需要相结合,教育装备和教育技术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建立起科学、规范、适应现代教育发展要求的用人机制,队伍结构、整体素质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坚持依法治教,规范办学行为,健全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的现代学校制度,教育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素质教育全面实施,人才培养机制不断创新,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稳步提高;教育综合实力达到省内一流、国内领先。

(三)具体目标

1.高标准普及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高中段教育

学前教育:把发展学前教育纳入城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理顺办园体制,建立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不断加大政府投入,建立比较完善的学前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对家庭经济困难幼儿入园给予补助。加强学前教育管理,规范办园行为。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并向托幼一体化延伸。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幼儿教育质量。到2015 年,每个县区政府建设一处达省级实验(示范)标准的幼儿园,每个乡镇(街道)建设一处达市级一类标准的中心幼儿园;全市公办和集体办幼儿园数、在园幼儿数分别占幼儿园总数、在园幼儿总数的70%,教师学历、专业合格率分别达到80%,全市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75%,70%以上幼儿园达到省定基本办园标准。

义务教育: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保障机制,逐步提高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标准。小学、初中适龄儿童入学率保持在 100%, 年辍学率分别控制在1% 和 2% 以下;适龄残疾少年儿童入学率、巩固率达到 98% 以上。到2015年,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调整到2000处左右,其中小学约1700所,在校学生约73万人,校均430人。初中约300所,在校学生约36万人,校均1200人。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均达到《山东省普通中小学基本办学条件标准》,学校现代化程度明显提高,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明显提升,全部初中和50%的小学达到市级规范化学校水平,20%的学校达到省级规范化学校水平。到2012年,兰山区、罗庄区、河东区、临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临沂经济开发区、临沭县六个县区实现县(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到2015年,其他县(区)在县(区)域内实现均衡发展。

高中段教育:进一步规范普通高中管理,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消除薄弱高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全面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到2015年,普通高中教育经费全额纳入政府预算,全市普通高中教育发展规模基本稳定,全市60所左右,在校学生18万人,校均规模3000人左右。所有普通高中达到省级规范化学校标准,高中段入学率达到97%,普教和职教比例比较协调,全面普及高中段教育。

特殊教育:积极发展特殊教育,切实依法保障残疾学龄人口的受教育权利。到2015年,特殊教育学生入学率达到95%以上。

2.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办学水平

全面推进标准化学校建设。按照《山东省普通中小学基本办学条件标准》规定,全面调整优化农村中小学校布局,建设标准化学校。进一步加大薄弱学校改造力度,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使各学校办学条件、经费、投入和校长、教师的配备及其待遇大致均衡。按照《临沂城区基础教育发展专项规划》总体部署,积极推进城区中小学布局调整,解决城区学校班额过大问题,有条件的可推行小班化教学。多方筹措资金,高质量完成校舍安全工程建设,建设安全的校舍。

加大教育信息化建设。规划建设临沂教育数字化公共服务平台,大力推进全市“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创建工程。乡镇(办事处)中心小学以上学校实现“班班通”。加大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资源的有机整合,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教育教学的能力显著增强。到2012年,全市全面建成教育城域网,建设200所数字化校园;专任教师人手一机,全市生机比为15:1,40%以上中心小学完成“班班通”建设,40%以上教师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培训考核。到2015年,建设500所数字化校园。全市生机比为10:1,80%以上中小学完成“班班通”建设;全市80%以上教师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培训考核。

3.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质量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建立与课程改革要求相适应的教育教学模式,完善教师与学生共同发展的评价体系,教与学的方式得到明显转变,教学过程得到优化,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明显增强,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取得明显成效,身体健康状况明显改善,德、智、体、美等得到全面发展,教育质量明显提升,人民群众比较满意。

4.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巩固提高中等职业教育,重视高等职业教育,努力建设一批名校、名师、名专业、名实训基地,建设好全市职业教育基地和 12 个县级职教中心、创建 12 -15 所示范性职业学校,新组建2所职业学院,大部分学校达到国家级重点学校标准。到2015年,重点建设10所左右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特色鲜明、办学水平高的职业院校,建设30个左右的骨干专业,重点建设10处左右条件完善、设施齐全、适应技能人才培养需要的实训基地。在“十二五”期间,力争有4-5所重点职业学校进入全国千所重点职业学校行列,有1所高等职业学院进入全国百所重点职业学院行列,有6-8处实训基地进入全国2000处重点实训基地行列。职业教育学生素质、结构得到明显改善,实现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普通高等教育相衔接,高技能、实用型人才层出不穷的良好局面。

加强成人教育和社区教育。进一步加大成人教育再就业培训基地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工程建设,突出抓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失业工人再就业培训。进一步完善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成人学校培训网络,不断完善终身教育体系,每年培养培训具有中等以上学历的实用技术人才6万人次,短期培训60万人次。

5.内涵发展高等教育

挖掘潜力,内涵发展,加快发展高等教育步伐。采取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办学体制,实现高等教育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加快临沂大学建设,扩大招生规模,到2015年全日制在校生稳定在4万人左右,完善学科体系和管理体系建设。积极发展山东医学专科学校、临沂职业学院、临沂市技师学院、山东省交通技术学院、临沂市高级技工学校等学校建设,逐步创建成特色鲜明、省内一流的院校。加强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引进与利用,积极扶持青岛理工大学费县校区建设和发展,吸引更多著名高校到临沂设立校区。逐步形成符合我市实际、适应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需求、布局合理、结构优化、体系完整、协调发展、办学效益高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十二五”末,全市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以上。

6.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高

坚持和完善教师“按需设岗、公开招聘、择优聘任、严格考核”的制度,依法完善教师管理制度,建立教师轮岗制度,促进教师城乡交流、校际交流。提高教师生活待遇和社会地位。加大教师教干培训力度,教师、校长队伍的学历层次、学识水平明显提高,教育教学管理能力明显增强。逐步建立职业化的校长队伍。重视师德修养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建立完善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结构合理、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师队伍。组织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325人才引进工程”,逐年引进硕士研究生以上高层次人才,重点引进具有较高科研水平与教学能力的博士研究生。

关注教师专业成长,大力培育“沂蒙名师”“齐鲁名师、名校长”,到2015年,培养沂蒙名师300名,沂蒙名校长60名;齐鲁名师30名,名校长30名。积极创建省级、国家级示范性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加大培训力度,重点加强农村教师、骨干教师和短缺学科教师培训。到2015年,幼儿园、小学、初中教师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学位)的比例分别达到15%、50%和80%,初中、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研究生学历(学位)的比例分别达到2%、6%和6%。加快“双师型”教师培养,提升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素质,到2015年,高职院校和中职学校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分别具有三级(高级工)、二级(技师)以上相关工种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比例分别达到70%和60%。

7.推进教育改革与开放

建立起完善的责任目标体系、监督检查体系、考核评价体系,教育内部管理体制顺畅;现代学校制度探索取得明显进展;建立起“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用人机制;建立起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活泼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和与新课改相适应的评价体系,推进考试录取制度改革;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明显增强,实现经常化、制度化。

8.全面推进平安和谐校园建设

认真落实“一岗双责”制度,健全学校安全工作责任体系,构建无缝隙、全方位的网格化管理机制,全面提升学校安全管理工作水平。加大安全教育、监督管理、隐患整改、校园周边综合治理等工作,努力打造平安和谐校园,到2015年,省级“平安和谐校园”达到10处、市级“平安和谐校园”达到100处,确保师生安全、校园平安和社会稳定。

三、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的保障措施

(一)强化政府办学责任,保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各级党委、政府要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基本要求,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切实加强对教育工作的领导,统筹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快速、和谐发展,依法落实办学责任。坚持依法治教,认真执行国家教育法律法规,维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特别是学校、教师、学生的合法权益。改革教育行政审批制度,规范教育行政执法行为,完善教育行政执法和决策程序,建立健全听证、公示、责任追究等相关配套制度。加强监督,实行政务公开,依法保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教育统筹权和学校办学自主权。加强教育督导,改进督导办法,完善督导程序,加大对区县政府保障义务教育投入责任和学校办学行为的督导力度。

(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坚持德育为先。以学生为主体,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重要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落实中小学德育大纲、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品德课程建设,加强诚信教育,加强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切实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大家庭教育力度,发挥“五老”队伍的作用,加强各级各类学校的校园及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努力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切实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努力使全市青少年学生勤奋学习、健康成长。

落实课程方案,开全课程,开足课时,认真做好体育、卫生、艺术及国防教育工作。利用好各级运动会、艺术节、科技节、各类兴趣小组等平台,积极开展创新教育、爱心教育、诚信教育、礼仪教育、环保教育、健康教育、安全教育等。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教育系统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大力增强青少年学生的体质、意志力和终生锻炼的自觉意识。坚持不懈地抓好安全教育,建立学校卫生安全责任制与监测机制,做好饮食卫生管理与卫生防病工作。加快建设一批具有鲜明特色、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强化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青春期健康教育,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

(三)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实现办学条件标准化

以实现教育基本现代化为总抓手,进一步做好农村中小学仪器更新工程、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等,加强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工作,做好全市中小学实验室、图书室、微机室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多功能教学设施配套,缩小区域间、学校间办学条件差距,全面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加快全市中小学“班班通”工程进程,集中力量建设一批“数字化”学校,实现办学条件的标准化。抓好省市级规范化学校创建活动,开展争创教育基本现代化学校、文明学校、打造省内领先、全国知名的品牌学校。

抓好重点工程建设。发挥政府投入的主渠道作用,多方筹措资金,加快中小学布局调整进度,到2013年底,全面完成全市农村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设安全的校舍。积极推进农村中小学“两暖一热一改”“211”工程,发展寄宿制学校、开通学生班车、改善就餐条件,为学生学习和生活提供便利。全面落实《临沂城区基础教育发展专项规划》,全面加强城区中小学校建设,通过扩大规模和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解决城区学校班额过大问题,将班额控制在国家标准之内。

(四)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夯实发展基础

深化人才培养体制改革。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树立终身学习、系统培养、全面发展、人人成才、人才多样等现代教育理念,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为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奠定基础。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改革完善对学校、教师、学生的评价方式,建立学校发展性评价体系;改革教师评价方式,促进教师个性发展、特长发展、可持续发展;改革学生评价方式,建立和完善学生学习和成长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鼓励并引导学生实现自主发展、全面发展和特长发展。

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取消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行政级别,实行校长职级制。建立校长后备人才库,校长的任用要严格任职条件,实行公开竞聘,教育行政部门归口管理、依法任免校长。进一步完善中小学校长负责、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教职工代表大会和工会参与管理与监督的制度,积极推动社区、学生及家长对学校管理的参与和监督,逐步形成“自主管理、自主发展、自我约束、社会监督”的机制。探索推行中小学后勤社会化改革。

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充满生机活力的办学体制,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大力支持民办教育发展,依法落实民办学校、学生、教师与公办学校、学生、教师平等的法律地位,保障民办学校办学自主权。落实对民办学校的人才鼓励政策和财政扶持政策。支持各类紧缺性、实用性非学历民办教育机构发展。建立健全激励和风险防范机制,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

深化招生考试制度改革。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加快中考制度和招生制度改革,推动学校考试评价制度创新。坚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试就近入学原则,严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举行各种形式的选拔招生考试。建立完善评价机制,规范优秀特长学生录取程序与办法,探索多样化的普通高中招生方式。完善中等职业学校自主招生制度,实行免试注册入学。改进和完善省、市示范高中招生指标均衡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政策、办法与措施。加快招生工作现代化进程,推进教育考试管理与服务平台建设,积极推进标准化考点、考场建设,创造良好考试环境,严格考风考纪,促进考试公平、公正。

(五)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师资水平

强化校长队伍建设。认真做好校长任职资格培训、校长提高培训等工作,提高我市校长队伍的整体水平,造就一支职业化的校长队伍。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政府在教师教育和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宏观管理、正确导向和经费投入主渠道的作用,充分运用法律、行政和经济手段推进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全面推进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实行教师资格认定、全员聘任、竞争上岗制度,有效激励教师自觉学习、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进一步加强教师资格认定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严把新教师入口关,完善录用程序,把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作为必备条件和重要考察内容,提高新进教师质量。继续推进分配制度改革,体现优教优酬原则,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坚持把师德放在首位,完善师德考评制度,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年度考核、职务晋升和评优奖励的重要依据。强化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积极引导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学校任教,解决农村教师队伍老龄化问题,优化农村教师队伍结构,建立起有利于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激励机制,加快农村教师专业化成长进程。

统筹规划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培养工作。科学合理地确定培养层次、培养规模和实施途径,以准入制度、业务提高、待遇落实为重点,研究制定我市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培养工作的监测体系和量化标准,以保证培养质量。

加强教师培训,引领教师专业成长。增强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把教师的职前教育、入职教育和职后培训作为一个连续的、统一的、终身化的发展过程。大力推进县级教师培训机构改革,抓好县级教师培训基地建设,大规模、高质量、高效益地开展教师培训。抓好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和师德教育为重点的新一轮教师全员培训,进一步加强校本培训、校本教研工作。完善校长、优秀教师出国培训制度。以提高师德修养和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为重点,促进教师教育思想的转变,以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为宗旨,完善“入门、合格、骨干、带头人、专家”的培养梯次结构,完善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特级教师等的评选制度,建立“沂蒙名师”资源库,充分发挥名师名校长的引领、辐射、带动作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鼓励高等院校教师参加各类考察、学习、交流活动,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六)树立科学的教育观,深入实施课程改革

树立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动员全市教育系统和全社会,牢固树立科学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和学生观,确立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面向全体学生,大力推进素质教育,规范办学行为,着力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优化课程结构。根据现代社会对人才和劳动者的素质要求,加快对课程改革的研究,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开发研究中小学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制定符合实际的课程目标,着力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科学探索精神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落实教育教学计划,优化教学过程,改进教学方法,大力推广先进学校经验,全面推行“高效课堂”教学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条件的普通高中学校要引进一定数量的外籍教师进行授课。

探索建立与新课改相适应的课堂教学模式与评价体系。改革中考招生办法,使之更适合于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查,更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改进高考备考办法,强化弱科教学和边缘生管理,因材施教,不以升学率作为评价学校的唯一标准,不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学生学业成绩的唯一标准,建立学生成长记录,支持社会各界、家长、学生以适当方式参与对学校的评价。

(七)加大教育教学研究,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

面向一线教师,通过课题研究、成果转化、信息传播、教育咨询等活动,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师素质,改进教学方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大力开展教学实验,注重总结推广教学、科研新成果,鼓励改革创新。设立临沂教育论坛,邀请各地教育专家来我市讲学,传播先进教育理念。充分发挥教育城域网和校园网的作用,开发和应用优秀教育教学软件,实现优秀师资和教育资源共享。加强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资源的整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八)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

教育主管部门牵头,有计划、有目的地促成农村中小学或相对薄弱学校与城区中小学、示范性学校联谊结对,通过互派教师听课、评课、举办论坛、交流信息等形式,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建立完善校长和教师定期轮岗交流制度、名师支教制度,使先进教学理念、教学艺术、教改信息得到及时传播,使具有农村学校任职经历的教师占到城区教师总数的20%以上。区县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完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监测制度,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与政府政绩考核挂钩。

(九)不断加大教育经费投入,提高教育保障能力

依法加大政府投入。各级政府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统筹各项收入,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严格按照教育法律法规规定,年初预算和预算执行中的超收收入分配都要体现法定增长要求,保证教育财政拨款增长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保证全市财政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到2012年达到20%以上,并保持稳定增长。足额征收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专项用于基础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从土地出让收入和彩票公益金中划出一定比例用于教育。充分调动全社会办教育积极性,多渠道增加教育投入,落实支持教育的优惠政策。各级政府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应重点用于教育,开发人力资源。乡镇、街道要增加对学校、幼儿园的投入。建立并完善学校债务化解机制和债务风险控制机制,加大财政补助力度,积极化解公办学校基本建设债务。进一步完善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中等职业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建立市、县(区)两级政府教育投入增长监测、公告、考核制度,将教育投入增长比例纳入对各级政府的任期目标考核。

(十)加强领导,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的良好氛围

“十二五”是我市建设经济文化强市的关键时期,各级党委、政府要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教育事业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先导性、全局性和基础性作用,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推动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科学发展作为重要职责,健全领导体制和决策机制,及时研究解决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把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作为各级党委、政府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各级政府要切实履行统筹规划、政策引导、监督管理和提供公共教育服务的职责,维护教育公平和教育秩序,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要定期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委会报告教育工作情况。建立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定点联系学校制度。各级各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加强配合, 通力合作,形成支持教育事业发展的强大合力,为教育事业发展搞好服务。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牢牢把握党对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加强学校党组织和领导班子建设,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坚持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关心教育、支持教育的良好氛围,为我市教育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关闭
分享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