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9日,《山东教育报》以《蒙阴:做好课后服务 纾解民生痛点》为题,对蒙阴县抓好课后服务、推动“双减”落实的经验做法进行报道,全文如下:
蒙阴县不断提升课后服务质量,纾解接送难、培训贵等民生痛点,切实办好教育民生实事。
课后服务做到城乡全覆盖
“双减”政策出台后,蒙阴县教体局围绕破解“四点半”难题、课外培训焦虑等焦点问题,按照“全面覆盖、保证时间、提高质量、强化保障”和“5 2”的目标要求,在全县义务教育学段全面开展课后服务工作,实现了城乡中小学校、教学点无空白、全覆盖,有需求的学生可以自愿参加。课后服务把减轻学生作业负担作为第一项任务,制定出台《中小学作业管理专项整治行动实施方案》,按照减量提质、分层设计、个别辅导的原则,设计“含金量”高的课后作业,让学生既学得会,又不会累,学生普遍有了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一名家长反映,以前,孩子放学后没人接,作业没人辅导,只能去上托管班、辅导班,但那里的师资良莠不齐,管理也不规范;现在,孩子在学校就做完了作业,有任课教师辅导,家长既省心又放心。
“五育并举”提高质量
为让课后服务“活”起来,各学校创新服务内容和方式,开设了丰富多彩的社团课程,每天课后服务的两个小时成为校园中最具活力的一段美好时光。以第二实验小学为例,该校的社团活动已开展多年,天基校区、向阳校区共开设120多门课后服务社团课程供学生选择。这些社团课程涵盖了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有经典诵读、红色歌舞等德育课程,有珠心算、编程、棋类等智育课程,有音乐、美术、书法等美育课程,有球类、武术、跳绳等体育课程,还有园艺种植、创客制作等劳动教育课程。这些课程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有条件的学校把校园的边边角角开辟成劳动园地,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种植瓜果蔬菜,收获之后在校园里组织义卖,义卖所得作为班费。学生们在从种到收的过程中体验到劳动的艰辛和收获的喜悦。
多方协同强化保障
课程越丰富,意味着投入的人力物力越多。蒙阴县发动学校、家庭、社会多方力量积极协作,共同保障课后服务顺利开展。学校方面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凡是可以利用的房舍、场地、器材和物资,都投入课后服务,凡是有一技之长的教师都可以申请开设社团课程。第二实验小学天基校区教师陈晓青擅长弹琵琶,她创设的琵琶社团备受学生青睐。
同时,县教体局加大对特色课程教师的培训力度。例如,从景德镇聘请专业陶瓷工艺美术师举办陶艺教师培训班,目前已举办4届,培训教师100多名。社会方面,围绕“双减”达成共识,多部门协作,大力清理整顿校外培训机构;挖掘社会资源,丰富课后服务资源,招商引资的民营项目蒙阴县创客活动中心在创客教育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吸收优秀社会人才开设特色课程,向阳校区聘请了9名校外专业教师,开设了棋类、器乐、书法、表演等课程,满足了学生多方面的兴趣需求。
校外延伸促进均衡
针对周末、假期农村学生无处去、无人管的问题,蒙阴县以“筑梦书屋”为依托,把课后服务向校外、向非工作日延伸,弥补了农村缺乏少年宫、图书馆等校外学习资源的不足。“筑梦书屋”是专门为乡村学生设立的公益性家庭图书室,最早由第二实验小学富民校区创建,后来在全县推广,并在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实现了共建共享、图书统借统还。书屋由各乡镇中心学校按照就近就便原则,选取有空闲房屋、有在校学生的农户家庭设立,家长、学生负责日常借阅管理。学校组织教师志愿者做好阅读指导,并依托书屋开展了“小小朗读者”“阅读分享会”“书香少年”“书香家庭”等主题阅读和评选活动。目前,全县建成“筑梦书屋”120处,招募教师志愿者320余名。每逢周末、节假日,学生就到“筑梦书屋”借书、读书、交流心得。这样,学生们有了一个安全、固定的场所互相做伴、读书学习,减轻了农村家长照看孩子的负担。